深圳文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布时间:2021-03-01

  深圳,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圳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日趋繁荣,逐渐从“文化沙漠”蝶变为“文化绿洲”,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在先行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深圳的角色和定位发生转变,深圳文化建设也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标新要求,探索创新发展。

  1.实施“世界级文化地标打造工程”。一是建设“改革开放国家文化公园(广场)”。从现实实践来看,对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均可展示、可体验的文化场景和标志性建筑,如代表党史的文化地标如湖南嘉兴红船、上海望志路106号等,新中国史的文化地标西柏坡、香山双清别墅、天安门广场;但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尚缺乏知名的可体验的文化场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践行者、受益者,在示范区建设中可围绕莲花山公园,建设“改革开放国家文化公园(广场)”;二是建设环大湾区国家文化公园。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产业互补、商缘相通,形成了一个以岭南文化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文化基础。建设环大湾区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大湾区文化协同,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抓手,也是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探索路径与形成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

  2.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等优化工程”。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原特区外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比例。二是积极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以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基金以及冠名、捐助、投资合作、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多层次共享机制。积极探索非政府承办文化设施共享,在全市层面建立社会资源开放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老旧工业设施改造,搭载公共文服务空间共享路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共享大众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效力;探索互联网数字文化服务“点送平台”建设。

  3.实施“文艺精品高峰攀登工程”。一是制定文艺精品创作促进办法,平衡文艺作品美学价值与市场价值,激励创作更多具有深圳元素。二是设立文艺精品专项扶持基金,扶持本年度重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以及奖励上年度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文艺产品;三是实施优秀网络文学评选计划。继续开展大湾区杯(深圳)网络文学大赛,发布“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推“青年作家扶持计划”等,统筹实施优秀网络文学评选计划,同时推动IP转化,使得网络文学,实现社会价值与市场效益双赢。四是实施全民美育教育。实施全民美育教育,为文艺精品艺术培育高端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形成一种集体的过程体验,成为艺术表演的重要参与者。美育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的阶段,而是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实施“世界文化大师引育工程”。一是制定文化系统高端人才引育规划,多维度认定文化人才,搭建完善高端文化人才及其相关产业集聚区的内外部交流平台,构建包容自由的人文环境,建立高端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二是实施“深圳文化人才强基计划”,选拔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以合作方式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各类创意设计院校;三是建立文化人才津贴激励补贴制度,激发文化人才的创意潜能。四是拓宽海外高端文化人才引进渠道,在认定、申报、审批、保障等层面加强服务。五是设定重大攻关项目特殊文化精英岗位,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在全球招聘人才。六是制定高端文化决策咨询制度和高端智库机构引入方案,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文化专家团队,加强城市与国内外文化智库交流与合作。

  5.实施“大型展会提质增量增效工程”。一是以优势产业项目为依托打造品牌展会,借力和积极推广中国优秀品牌。做好多元配套服务,加强展会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营造规范有序的展会业发展环境。针对深圳现有展馆体量不足、“一城两馆”竞争格局、流通体系以及场馆配套设施等问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二是强化文博会作为文化产业专业展会的孵化器功能。重点培养孵化若干专业文化品牌展组、培养孵化展会业健全的要素配置市场、推动“展会+”以孵化新兴业态。三是开展吸进、培育与推广专业性展会活动。引入或联合举办全球知名的专业展会品牌,出台专业性展会孵化规划,发起专业性展会品牌基金。

  6.实施“邮轮新经济强基引领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圳邮轮母港应积极对接文旅部开展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认定工作,加快邮轮旅游资源整合。同时,积极把深圳邮轮母港打造成“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打造首家以海洋文化教育为主体的示范基地,结合邮轮旅行,打造全国性的海洋文化研学旅行夏令营。充分发挥邮轮旅游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绿色环保等优势,塑造邮轮母港的文化旅游形象。

  7.实施“‘魅力深圳’国际传播工程”。一是建立对外传播载体,构建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在Facebook、Twitter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注册深圳官方账号;搭载已出海的TikTok和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加大在海外媒体的传播力度,建立海外媒体分支机构。二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推进媒体联合重组,增强以视频直播为途径的传媒集团发展。整合深圳报业、广电和网络媒体新媒体内容领域的生产和技术资源,深化探索融媒体发展路径。三是细分市场、有效选择国际文化传播的目标市场。日韩与东南亚市场侧重点放在电影、电视剧、演艺等行业。欧美市场适合出口品牌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新兴市场如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进行文化投资,吸收当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人才共同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四是充分发挥友好城市的外宣功能,以文化、设计、科技、经贸互动为纽带,将对外文化交流与经贸招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8.实施“历史文脉传承弘扬双提升工程”。一是构建中华文脉的互联网体验场景。创建“文脉中国数字博物馆”,收集、整理和提炼中国各地文脉,以数字形式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与传承。推动“大湾区文化遗产数字化”,围绕大湾区主题提炼特色文化IP,进行二次转化。实施“互联网+传统文化”融合发展计划,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展示传统文化。二是梳理提炼表达深圳城市千年文脉,形成一批系统性、综合性、权威性音像、图书成果。深入挖掘深圳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凸显城市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三是以场景的方式对文脉进行创造性转化,把深圳城市的文脉元素符号纳入到深圳城市建设中和公共空间中,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