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科:深港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勇当湾区科创中心核心引擎的动力源

发布时间:2021-04-06

  粤港澳大湾区五项目标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当好“一带一路”支撑区。这要求深港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布局好载体和平台,做好标准规则的对接。

  湾区资源的有效有序配置是深港融合的第一道考题。信息、资金、人员、设备、服务等创新生态基本要素的跨境便利流通是大家谈论的焦点。目前一些政策设计有突破、想突破,但难落地、难见效,关键在于缺乏对真实需求的针对性施策,缺乏实事求是的差异化专业思维。未来,要研究以深港双城关系的一揽子制度建设。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求同存异,化异为利,两地互换谅解备忘录,实实在在从要素流通开始,共商共享互惠的双城双向一体化政策包。根据案例和共识规则,拟定出可以共同遵循的法规和准则。在此,我提出“一二三四五”:

  一是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的品质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动力源,湾区面向未来的大方向。二是营造国际国内两个互为供给侧的一体化市场,双循环新格局,带动面向全球化新格局新体系的运转。三是要优先建立人才机制、合作机制、利益机制三个协调共享机制的对接。四是以科技为主干,构建科技+产业、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社会等四个叠加示范平台。五是指目标放在2035,衔接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若干个五年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就专业服务业,建议牵头设立“湾区驿站”,引入专业服务业集聚执业的管理模式,搭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市场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载体,营造CEPA系列协议的落实和开放空间,在比较成熟的领域实现更大的开放。

  建议以“四带一核两走廊”概念,通过聚焦产业发展核心区域,保证重点发展空间,将分布在各区市场主体中的空间和重点片区通过跨区平台进行可持续有机整合。“四带”指深圳河沿河经济跨境合作带、环大鹏湾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带、大前海空港创新活力带和深圳东进可持续发展产业带。“一核”指深圳都市高铁经济商务核。“两廊”是东进战略下的“深惠汕走廊”和贯通珠江东西岸的“深中西走廊”。通过打造跨区整合平台,统筹深圳覆盖全部行政区又各具有资源特色的重点产业和生活重点片区和空间,实现内外通达的无障碍创新合作资源汇聚与辐射,实现整体空间资源可持续有机融合,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可以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区以及位于坪山的国家进出口加工区内做一些突破和尝试,获得双城跨境协同互惠的经验,培育高品质的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与深港合作比较密切的是深圳河沿河经济带和环大鹏湾海洋经济带,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制度对接,带动平衡的发展。

  以生物医药为例。应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国家科学中心的阵列布局中挖掘深港跨境融合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中探索全新运行模式,挖掘价值链,精准勾对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站居C位优势。植入国际资源、协同要素优先、引入载体嫁接、支持资源共享、鼓励人才集聚,构建开放生态的驿站模式;开展与国家生物医药开放区域建立密切的业务合作渠道,汇聚国际创新资源,促进新技术跨界融合;全方位布局拓展新格局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开放共享的生物医药国际化精准产业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技术转化平台以及孵化育成平台和境外上市辅导平台,突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机制重构、环境提升、专业服务、精准施策;建设符合美国FDA、欧盟EMA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中试平台,与境内外高端医疗机构和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共建生物医学实验室。同步使用在港澳已依法批准上市但未获得内地进口注册许可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探索开展干细胞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前沿医疗技术临床试验和应用项目。发展生物医药生产服务外包,打造生物医药药学研究(CMC)平台、合同生产(CMO)平台、合同研发生产(CDMO)平台。深港合作共同施策,形成一河两岸、一区多园、一核多元、一带多点、一体多翼、一策多支、一链多节的新的布局。

  希望两地智库可以选择融合发展的项目,在深圳河沿河经济带、深港口岸经济带、深港海洋经济圈、深港科技产业协同及国际驿站、深港可持续发展2030国际典范、深港国际消费及服务业示范区、深港双城社会服务便利化指标、深港2035-2049跨境合作新模式等方面开展双边合作研究和超前研究。

  作者:张克科,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