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3
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为全面系统深入推进深港合作、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如何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深港协同发展?9月29日,2022港深智库联盟研讨会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深港专家共同就此建言献策。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教授郭正林:
增强深港协同创新发展观念
“从‘深港合作’到‘深港协同’,意味着深港区域发展向着全面、深入、融合的目标迈进。”
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教授郭正林看来,深港协同创新发展各方需求强烈。而深港创新协同,首先要增强深港协同创新发展的观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树立起互信、互惠的观念,这是协同的基础。其次,香港的“北部都会区”、深圳河套地区,都存在“扩容赋能”的情况,深港应该在发展的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上实现协同协调。
郭正林认为,在“一国两制”制度框架下,深港协同创新发展,必然会遇到政策协调、体制对接、机制接口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不能等体制、机制、政策等都梳理好了、对接好了,才去行动。
“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关键是适用性问题,不是以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去约束、规管市场主体一切行为。”郭正林建议,企业、人员、资本、技术等经济社会要素,凡是在香港地界运作的,可以按香港的机制和政策来办;凡是在深圳的,可以用深圳的办法来办。对于跨境问题,按跨境政策来办,没有政策的,就立法制定政策。“不要空耗太多时间和精力,不要把‘体制机制创新’变成了‘紧箍咒’。”郭正林说。
郭正林还提出,深港创新协同要明确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利益协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港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此外,郭正林认为,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高群众的理解度、支持度和参与度,为深港协同创新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香江智汇会长周伯展:
深港共商共建共享北部都会区
3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250万人,提供65万个工作岗位。这组来自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数据,让许多港人感到振奋。
香江智汇会长周伯展认为,北部都会区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一个宜居宜学宜业之地,足不出区,可以享受优质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种工作、生活配套。理想的北部都会区,周伯展认为,要畅通内外交通,教育、医疗资源充足,瞄准国家规划,大力发展生命健康等产业。
而要建成这样理想的北部都会区,周伯展认为,必须实现深港两地的共商共建共享。对此,他建议要成立一个北部都会区的规划组。“这个规划组的成员必须有香港的代表、深圳的代表,更要有中央的代表,做好规划、实施计划。”
在规划组做好顶层设计之余,周伯展表示,应该进一步加强深港两地的信息互通,让港人更好地了解内地政策;加强人才、资源的流通,硬件和软件的互通,包括医学的药物、医学的器材。“比如香港已经认可的药物是否不用再向内地申请认可,直接在北部都会区就能够使用等。”
“时不我待。建议制定一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建设时间表,什么时候要做到什么阶段,阶段性目标达成后,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是什么、何时达成,都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样才能做得成事。”周伯展说。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
推动深港科创“五个一体化”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新时期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香港融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重点是创新科技产业,需要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深港科技创新一体化,更好与内地科创体系联通。
谢来风表示,从全球范围看,区域的科创合作是大趋势,他建议,以北部都会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合作机制、空间布局、园区发展、科创资源和规则制度“五个一体化”推动深港科技创新一体化。
以空间布局一体化为例,谢来风建议,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继续规划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在空间布局、科技企业、科研平台载体、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园区联动等方面谋划协同联动,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另一方面,推动香港北部都会区、深圳口岸经济带在规划、项目、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协同。
在科创资源一体化上,谢来风也有系列思考和建议:在资金方面,建议深港两地政府牵头,深创投等企业与香港科学园公司参与,共同设立创科发展基金,投资深港和大湾区创科企业和项目。人才方面,可以在河套、前海等区域探索技术移民制度,逐步实现境外科技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项目方面,聚焦脑科学、基因工程、传染病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深港共同发起“大湾区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科创载体方面,支持鹏城实验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与香港高校共建“跨境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科研管理规则对接国际。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朱岩:
深化深港金融互联互通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深港金融合作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朱岩认为,在金融领域,深港合作有一个取长补短的发展潜力空间。今后,两地在金融领域会有更多的机会以及高密度的合作和创新,特别是在“一国两制”之下,深圳和香港可以碰撞出更多新的产品和新的合作机制。
朱岩建议,要持续深化深港金融互联互通。一是提高互联互通的深度和广度,深港两地应该积极地探讨推出“新股通”,增强两地的IPO市场融资能力,提高竞争力,并适时地讨论开展跨境保险通、保险服务中心等新业务。二是互联互通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特别是向北部都会区重点发展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芯片产业等倾斜,助力深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并扩大科技应用,配合数字资产的发展。三是协同互联互通金融政策决策,鼓励两地金融管理机构更密切地合作,两地可以有更充分的沟通以及联合发布的配合。
另一方面,朱岩认为,应完善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互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在朱岩看来,应该发挥深港互补优势,结合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契机,进一步探索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的创新,北部都会区也可以作为数字人民币跨境测试的试点。同时,积极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鼓励深圳带动大湾区的其它城市来港发行地方债券,继续拓宽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和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此外,朱岩还建议,应探讨人民币计价股票优先纳入“深港通”的南向交易;推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国际定价权。
◆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
打造“河套湾区驿站” 创没有篱笆的协同共享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高质量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张克科认为,创新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深港双方深度对接,借助河套的区位优势和合作基础,精心设计好创新科技共同体,做好资源共享的支撑平台和载体。
“建议谋划打造‘河套湾区驿站’。”张克科认为,“河套湾区驿站”将通过需求拉动,消除地区、部门分割,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创新大湾区没有篱笆的协同共享空间的运行机制建设,通过要素流通、制度对接和专业服务实现区域协同。同时,集聚各种要素,将“河套湾区驿站”营造成为创业路上的加油站、补给点和朋友圈,共建共享共创共成长的新家园。
在张克科看来,通过“河套湾区驿站”,深港协同创新可以建立新机制、营造新生态、走出新路径。如可以将深圳与香港实施的重大产业创新布局对接,将深圳“20+8”产业集群与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深圳“专精特新”和香港再工业化,以及深港双方的载体平台和人才团队对接起来,将两地的这三组资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线做硬、软、实的要素对接,搭建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重大产业项目、在关键领域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带,在新兴领域推广应用数字经济,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共享经济,鼓励地区间产业合作等非常实在的有层级、有重点、有类别、有协同的发展路径和复合多元模式。
科研资金如何更便捷地“过河”?张克科认为可以尝试由“河套湾区驿站”作为担保和中介服务枢纽站,对于湾区公共资金支持和配套资金,以及“9+2”城市之间有合作协议的科研经费,可以自由流动。
“我们希望通过‘河套湾区驿站’演绎好深圳与香港的双城故事,共同建设更宜居、更开放、更有活力的双子城。”张克科说。
◆香港研究协会研究总监苏畅:
重民意解民惑 加快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
民意,是成事之基。香港研究协会研究总监苏畅认为,加快落实香港北部都会区要更加重视收集民意、了解民意所向。
苏畅表示,由于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和建设仍处于概念阶段,社会上虽然存在不少讨论和意见,可是聚焦于北部都会区的民意调查项目却不多。从去年至今,只有几份公开的民调,包括民建联在去年10月进行的民调,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在今年1月进行的民调,北区青年商会在今年2月到6月进行的民调,以及今年7月到8月由“帮港出声”委托香港研究协会进行的民调。调查结果普遍都显示,香港市民对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持支持态度的比率较高。
北部都会区将会推行多项庞大的基建投资。调查也显示,市民对此十分关注。此外,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时长和周期相关的问题,市民也比较关注,部分市民希望北部都会区可以在10年内完成建设。因此,苏畅认为,香港特区政府要剔除市民对于和政府财政相关的疑虑以及有明确的时间表将是北部都会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
“政府必须先了解民生,掌握民意,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排忧解难。”苏畅认为,无论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还是整个香港的发展,港深智库机构都可以为政府的施政提供更多参考,同时,特区政府也应与智库紧密合作,加强政策研究的工作。“希望新一届政府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大胆地改革、果断地施策,破除各种利益固化的影响,才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一位香港市民,让广大的市民能够安居乐业。”苏畅说。
◆深圳市德正智汇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少波:
共同推出吸引人才的政策包
“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挑战,深化深港合作也需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深圳市德正智汇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少波认为,深港合作迈向深度融合阶段,要体现更多的协同精神,形成更多的协同机制。
首先,需要在土地规划层面进行协同。陈少波表示,一方面,深圳对临港都市带的土地规划、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与香港的基建对接、产业对接,要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发展眼光;另一方面,香港在临深区域内的各项土地规划,要预早筹谋与深圳的顺畅融合。为了达到这一点,双方需要形成规划的协同机制,同时包涵香港、深圳和中央的代表,统筹协调彼此的利益诉求,在共商的基础上推进共建和共享。
其次,需要在集聚人才方面形成协同机制。陈少波建议,深港两地应该推出一个吸引人才的共同政策包,这个政策包适宜精准操作,为打造八大中心的发展,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一人一策,他可以在香港做科研,深圳这边可以提供各种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吸引人才,推动整个深港合作的高层次化。
再次,需要在思想层面加强深港之间的协同。“深圳需要更多的‘知港派’,香港需要有更多的‘知深派’。要对彼此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运作更加熟悉,互相了解,找出沟通的最快捷径,形成共识。”
陈少波认为,土地规划的协同、人才政策的协同、相互了解的协同,将为深港合作的融合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水志伟:
在河套地区建一个国家级细胞库
深港科技创新,生物科技是重要领域。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水志伟认为,当前,在生物科技方面,深港处于从研发到落地全链条的合作模式。
“比如药物和疫苗的情况,香港做一期临床实验还不错,也可以申请得到美国的FDA,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病人的数目不够多,香港就算是做了一期,但是二期、三期的时候也一定要跟深圳或者其他大湾区城市协作才行。”对此,水志伟认为,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协同,要做好分工合作,最大化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生物科技产业离不开基础生物数据的支撑。但水志伟认为,目前,深圳虽然有了华大基因的基因库,但深港生物科技产业也需要细胞库。现在中国有6个细胞库,但都不在大湾区。他建议在深圳河套建一个国家级的细胞库,为生物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基础支撑。此外,水志伟也建议,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河套地区做好跨境生物信息数据的流通和交换。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水志伟表示,香港有与其他国际性城市类似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吸引了大量国际人才。而很多国际人才来香港也看中的是内地这个庞大的市场。因此,深港可以利用联系紧密的优势,招才时可以两地联合出击。
水志伟也提出,制度的突破是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协同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有一些活动或者是商业领域,香港的科研机构、科创公司还不能参与。建议能否在香港北部都会区或者深圳的河套地区做出突破——如果公司是在河套地区注册的话,就可以进入深圳、大湾区,慢慢再放开到内地市场。”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 深圳市政府在线 |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 | 广西决策咨询委员会 | 上海决策咨询委员会 |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 |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 |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