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推动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
争取更多数字金融创新在深圳先行先试

发布时间:2024-12-18

21eacf2e-b883-4c54-ae1d-13b80819368a_jpg.jpg

12月5日,“数字金融推动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龙华区举行。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数字金融发展,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5篇大文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数字金融发展作出部署。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深圳市也正谋划出台相关实施意见。

  近日,由深圳智库联盟成员单位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主办的“数字金融推动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专家学者们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人民币、数字信用方面进行研讨分享,为大湾区数字金融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19e63f4b-37bc-4b8a-be25-1692129c1f92_jpg.jpg

深圳市决咨委专职常务副主任、深圳智库联盟理事长 高振怀

  打造全国数字金融先行示范区深圳应争取更多支持

  “数字金融是国家的重大布局,也是时代的重大课题。深圳在数字金融方面有基础、有优势,要争取更多数字金融创新在深圳先行先试,争取国家支持在深圳打造全国数字金融先行示范区。”深圳市决咨委专职常务副主任、深圳市智库联盟理事长高振怀在研讨会上表示。

  高振怀认为,金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金融的变革、创新是时代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现代金融做体系支撑,传统金融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法治化塑造、结构性调整,完成综合金融结构转型。深圳要以先行示范区的使命担当,聚焦金融现代化,实现现代金融体系的真正‘完型’。”高振怀说。

  高振怀表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3个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对金融业提出全新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为本,而创新的重要特征是周期长、不确定性大,传统金融则追求周期短、风险低、回报高的机会,这表明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创新型经济与传统金融之间存在不匹配性矛盾。当前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经济在转型,金融模式必须同步转型。”

  在高振怀看来,数字金融正在重构金融体系的运营模式、服务方式、行业范式,催生新的金融业态。他指出,数字金融的出现为金融要素向创新集聚提供了根本可能,对金融系统的改革具有原创性、颠覆式性质,催生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生态,同时,在科学的逻辑上,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才能达成科技、产业、金融三维结构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这个独特的效用让数字金融重在聚焦创新、聚焦未来,聚焦高质量循环。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发达的数字金融。

  “希望大湾区金融研究院主动作为,争取更多数字金融创新在深圳先行先试。”高振怀表示,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数字金融业务试点。深圳要积极认真响应,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在深圳打造全国数字金融先行示范区。

  高振怀认为,深圳在数字金融建设上有诸多优势:包括全球金融科技城市排名第九,创投风投金融服务、大数据信用甄别创新和金融科技监管创新有优势。与此同时,深圳的金融机构进入数字金融领域较早,许多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此外,深圳还有经济特区立法权,综合授权改革等优势。因此深圳要敢于创新引领、先行示范,把数字金融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地运作起来。

  作为深圳市智库联盟理事长,高振怀提出,希望深圳智库联盟成员单位持续强化智库的独特功能,把数字金融发展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坚持问题导向,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富有价值的思想和智力产品,服务科学决策。

  针对数字金融发展,智库要研究什么?高振怀提出了6个聚焦方向:数字金融如何对深圳“20+8”产业集群进行支撑;数字金融如何触达更多的轻资产、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数字金融如何运用大数据、大模型算法来实现大批量、高效、精准的信贷投放;数字金融如何与科技、绿色、普惠、养老金融协同发展,5篇金融大文章如何科学贯通;数字金融在规则规制上如何与国际标准对接,真正实现数字金融国际化;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风险形态,如何构建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强化对数字化新产品、新模型、新模式的风险管控,生成科学的风控模式。

  高振怀还提出,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系统工程,智库机构和相关成员单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要“始于问题、终于建设”,也就是智库研究出的成果产品要能转化为现实的决策。“围绕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智库机构要以前瞻性、国际化的高端视野,以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遵循恪守数字金融的内在规律,不断贡献优质的思想成果。”高振怀说。

a48f834e-65e8-41d0-98b2-d0e3099de6b8_jpg.jpg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 宋科

  央行数字货币将与现金长期共存

  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宋科以“共存还是替代?央行数字货币兴起与现金的未来”为题进行了分享。

  宋科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产生是由数字化时代内在需求推动的,是技术进步和中央银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说,央行数字货币特别是零售型的数字货币的变革是真正能够改变未来的货币体系,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带来不少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时代必须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我们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态势也反映了这一点——BIS(国际清算银行)今年最新的一期数据显示,全球央行94%都已经开始研发或者试点数字货币。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许多老百姓越来越少使用现金支付。那么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取代现金?宋科分析称,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将与现金长期共存,并对现金需求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但宋科也表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基于支付工具选择理论,从交易便利性和持有收益性来看,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将对现金产生替代作用;而考虑到匿名性与普惠性需求,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难以完全替代现金,长期共存是个必然趋势。宋科还提出,通过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不完全替代,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将对商业银行体系、金融稳定、货币政策等方面产生影响,而在完全替代条件下,“负利率”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需要重新评估。

  在零售性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长期并存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展数字货币以及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宋科提出3点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央行数字货币方面的合作,凝聚共识,并进一步讨论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框架,从而为研究和试点奠定基础;

  第二,要重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的现金层面问题,加强现金需求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从而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后的现金管理、数币推广、货币政策等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围绕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分析目前面临着数据缺乏的问题,定量分析较少,要尽快推进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或在监管沙盒中进行验证,以充分收集相关测试数据,修正优化预测模型,尽量准确地评估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实际发行对现金需求乃至宏观经济可能的影响,从而为金融部门提供可靠的政策参考。

  宋科还提出,央行数字货币特别是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的场景当中有比较好地使用,包括智能合约的使用等都是当前阶段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比较好的应用方向。未来会有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应用,但这需要更好的盈利模式的构建。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对深圳而言非常有意义。“深圳是个开放、敢想敢干的城市,希望能在深圳真正实现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在实践中的多场景应用,从而观察它们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取得更好的发展。”

d0924417-f300-466a-b8e9-8ce7e8973b93_jpg.jpg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原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参事 万存知

  数字金融要最大程度保障安全公平公正

  数字金融的核心是数字信用。数字金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数字信用这一重要的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原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参事万存知表示,当前,数字信用应解决反欺诈和反歧视问题,最大程度保障数字金融活动的安全性和公平、公正性。

  当前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万存知表示,当前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用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电子商务。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好处、机遇很多,比如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成长、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新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

  另一方面,万存知认为,新技术在经济活动尤其是金融活动中带来第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身份确认或者身份认证问题,或者说是欺诈问题。传统的金融、经济活动是在线下面对面,但新技术让线下的活动搬到了线上,身份难以确认,就面临巨大的欺诈、被欺诈的风险。

  万存知表示,新技术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互联网杀熟”问题,比如一旦长期用某一商家的服务,长期在某个APP上面开展活动,就会越来越不方便,价格越来越贵,优惠越来越少,或者付出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享受的边际收益、享受程度越来越低。新技术下任何一个平台企业对它的客户有一个最基本的管理或者是营销,对客户对客群进行分组、分群,针对高端客户、中端和基本客户提供不一样的服务,不同的客户享受的待遇不一样,而且不同的商家提供的分组方法或优惠客户的方法也不一样,这里面就隐含着最大的问题:公平交易和服务的一致性问题。

  在万存知看来,怎么样保证公平竞争、保证这种服务的正当性,让每个人在同样的服务场景下,同样的服务品质下,享受到同样的对待,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数字金融面临的大课题。因为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发展,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精细化的歧视”。而数字歧视、数据歧视、人群歧视、身份歧视,对整个社会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万存知认为,第三个突出问题在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经济都是平台企业、商家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一个商家的客户少则几万、多则数亿。商家制定的规则和我们现有的社会治理的规则如何对接,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经济的服务,商家能够掌控的私权和法律、政府监管掌握的公权怎么样对接,目前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亟待破局。

  任何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在交易过程中都涉及到信用问题。因此,万存知提出,数字信用解决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反欺诈问题,即确认你的身份,保证交易的真实性;二是反歧视问题,要求公平交易、平等竞争。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收录人数最多、数据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建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万存知提出,数字信用既包括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分析、运用,也包括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对分析数据的采集、分析、运用。未来,我们要用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国外的相关机构做好对接,同时加强对数据的分析、运用,让数字信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d0bee5bc-16ac-4779-ad70-62752d006e61_jpg.jpg

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 向松祚

  关注数字经济时代新趋势新挑战

  什么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有什么新挑战?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对数字经济未来趋势的思考。

  向松祚认为,在数字经济中,数字技术是主导性技术,数据是主导性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和数据构成主导性商业模式。数字经济的独特性包括从规模收益递增到指数级增长范式、数据成为最独特的生产要素——无限增长、融合式创新和跨界创新成为主流创新模式。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向松祚表示,2023年ChatGPT横空出世,全球产业界、科技界和投资者非常兴奋。近日,人工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成为史上首家市值超过3.6万亿美元的公司,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要开启新一波的世界经济上升周期。“人工智能时代大潮兴起,或许是迄今为止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向松祚称,人工智能是人类以往一切技术的综合运用和集大成:算力、算法、数据、创新指数级增长,并且实现从发明时代到运用时代的突破,许多产业因此带来巨大的改变。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人对自身及其世界的重新认知。”大湾区要发展好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向松祚认为要重视数学基础研究,培养出全人类的数学领域领军人物,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数据的开放和运用。

  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时代有什么新经济学和新挑战?向松祚认为有四个方面:

  第一,一切不需要与人随时和深入沟通的工作将会迅速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说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标准化教育、跨语言翻译。一切需要复杂和及时沟通的工作很难被机器取代,未来新的工作可能是在这些领域产生,比如儿童老师、心理咨询师、时尚设计师很难取代。

  第二,赢者通吃。原则上人工智能让每个行业中最优秀企业就可以把所有的问题搞定,这是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推导出来的。

  第三,大规模失业和收入保障。这个问题也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必须提前考虑并妥善应对。

  第四,数据权利的界定、治理和收入分享。数据生产要素不是某个人、某个公司的,而是所有人一起产生出来的。但往往创作数据的人从来没有分享过收入,全部被大平台拿去,也就是数据生产者的权利被剥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个经济学原理不会变,因此数据提供者参与创造,但没有参与分配,这是一个大问题。向松祚希望深圳可以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为数据权利的界定、治理和收入分享创造更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