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为深圳经济稳增长提出对策和建议 强优势补短板迎难克坚实现先行引领

发布时间:2022-05-10

c96ef552-01ef-425f-8b87-9352dd42444c_jpg.jpg  

     

  在我市面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影响较大、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实现稳增长?5月7日下午,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组联合举办研讨会,组织专家共同探讨“深圳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常务副主任高振怀:

  六个方面助力深圳经济稳增长

  “在疫情影响、外部环境、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压力下,深圳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段。这时候我们特别需要理性精神和忧患意识,特别需要我们面对问题有突破的能力和担当。”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常务副主任高振怀在研讨会上提出了“深圳经济稳增长”的六点思考。

  一是市场化改革。高振怀表示,深圳发展取得的成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经济发育好。这是深圳的优势,要一以贯之地强化。在当前形势下,深圳的市场化改革要在哪些方面突破、形成更好地效应?高振怀认为:“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要专注于公共服务、专注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振怀还提出,市场化的改革要聚焦三大方面:现代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制度。这三个方面做好了,深圳市场经济高标准基础即可完成。

  二是高水平开放。在高振怀看来,真正意义的高水平开放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最有效手段,深圳无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开放推向最高水平。对深圳而言,最现实的、最便捷的、最有效的开放,就是跟香港深度融合。建议构建深圳临港都市带,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形成真正的深港市场一体化优质集群,从而扩大开放程度,更好融入世界。

  三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立市之本。高振怀提出,要强化具有密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2020年,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30%以上,高于全省、全国,但美国、德国、日本的占比则是40%-50%,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圳有优势、更有空间。”

  四是发展民营经济。“只要真正发展市场经济就必然出现民营经济繁荣。”高振怀认为,发展民营经济关键是营商环境,而营商环境最重要的是竞争中性原则,也就是“阳光普照”,让各类市场主体、各种所有制形式能够真正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高振怀还提出,民营企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防止做大之后盲目扩张、无序多元化、超规模融资导致杠杆率高,最后走向倒闭边缘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翻车的都是疯狂开快车、开飞车,不会踩刹车的那些人,忘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五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在高振怀看来,中小微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是融资难融资贵。“传统金融追求的是周期短、风险低、回报高,而深圳的中小微企业大多是创新型企业,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因此中小微企业要向传统金融融资,就出现了不匹配、矛盾。”传统金融要改革转型,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到位。

  六是干事创业环境建设。“深圳‘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根本的保障是要有最优的干事创业环境。”高振怀认为,最优的干事创业环境包含6个维度:“第一,始终保持拼搏、敢为天下先的激情和追求,摒弃四平八稳,因循守旧,畏缩不前;第二,始终保持独特性,不断创造新的独特性,与内地城市差异化、规避同质化;第三,始终有忧患意识、理性精神,对问题清醒,对未来执著,绝不固步自封;第四,青年人择业取向首选市场主体;第五,始终敬畏市场和法治,崇尚规则和契约;第六,始终坚持思想解放,思想前卫,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6个维度形成合力,就构成了深圳独特的最优干事创业环境。”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

  瞄准“科技是助推经济增长的钥匙”

  “科技是助推经济增长的钥匙。”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忠朴从深圳当前经济发展情况、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出发,提出了科技助推经济增长的八条建议。

  ——关注和强化科技的产出,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供给。“科技投入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创造更多的有质量的科技产出。”刘忠朴建议,要建立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的评估制度。强化对科技项目的绩效考评,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科技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同时,要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动态审视科技投入的回报率,进一步发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潜力,建立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登记、考评制度。此外,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吸纳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投入,政府部门应设立鼓励企业主动与大学联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培育和重视优势传统产业。刘忠朴认为,应摸清服装、家具、眼镜、钟表、黄金珠宝、食品、模具印刷等优势传统产业家底,科技赋能,让优势传统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让市场引导创新资源配置,组建由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企业更懂市场,更懂竞争,更知道‘卡脖子’的地方在哪里,更能感知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命脉所在。因此,由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将有利于发现和抓住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新机会,提升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刘忠朴还提出,新时代创新联合体的目标指向只有一个——“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创新联合体的使命和首要目标。

  ——深圳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刘忠朴表示,当前,各大央企都站台表态,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进入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深圳是以科技创新作为标杆的城市,深圳国企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上应该有所作为。

  ——举办“全国一流大学科研成果交易会”,增加源头创新技术的供给。刘忠朴称,从全球高校申请PCT国际专利前10名看,连续3年来,中国的高校都有四五所位列其中,且未来几年大学的科研经费还将增加。因此,深圳应该通过“全国一流大学科研成果交易会”,面向全国的大学“淘宝”,助力深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在前海海洋新城片区设立建设深圳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刘忠朴建议,在海洋新城片区拿出2-3平方公里建深圳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在这里要做到硬件环境一流、政府服务一流、软件环境一流,而成本三流,打造一个先进制造研发的成本洼地。

  —— 在光明科学城建设“深圳未来产业研发基地”。刘忠朴提出,让未来产业研发基地和重大科技装置更好衔接,不让重大科技装置变得“阳春白雪”,而是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应统一布局。刘忠朴认为,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一布局、更好融合,解决创新和产业“两张皮”问题。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

  提振消费信心鼓励市民消费在本地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2022年第一季度,深圳社消零下滑至全国第七,调查显示,深圳存在消费信心不足、企业发展信心也不足的情况。对此,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认为,深圳经济稳增长,消费端最重要的是要提振消费信心,鼓励市民消费在本地。

  花涛建议,一方面要共渡难关。党委政府倡导、支持消费产业链各环节都减一点、都承担一点,一起熬过这一段;另一方面,要抱团自救。目前政府扶持对于零售行业是一种关心和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行业和企业要联合起来想办法,实现自救。建议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支持行业协会、渠道、品牌、供应链等多方联合组织开展多种营销推广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市级和区级促消费活动,促进全市客流回暖,提振消费信心。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维持生存和经营的根本在于现金流,确保整个商流不能断,而商流源于人流,因此尽快提升消费场所的人流、人气是提升消费信心的关键,从而帮助企业恢复和建立信心。”对于当前零售行业的政策扶持策略,花涛认为应从中长期考虑,重新考量、调整。“一是扶持政策建议抓住问题源头,加强政策传导;二是扶持政策应考虑长期效应,持续帮助企业‘蓄水’,度过周期性危机。所谓的长期效应,至少帮助企业完成一个投入产出的周期,大概1-3年的时间。同时要注重政策有效性,降低申报成本。”

  同时,花涛建议,要鼓励消费在本地,消费本地品牌。他认为,当前,网上购物是大趋势,但消费在本地、消费本地品牌,能够带来更多的效能,比如本地市场的繁荣、提振消费信心、带动本地就业、带动本地产业链、扩大本地税收等。

  在短、中期措施之余,花涛认为,要从长远出发,抓住智慧商业的机会,大力发展消费品牌数字化,将以智慧商业为基础的大消费纳入我市的支柱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制定促进大消费专项长期政策,落在一个部门,既扶持本地新生企业,又吸引外地新生企业,精准、集中施策。同时,花涛建议,要有效降低消费领域创新创业的要素成本。“目前深圳的创业成本很高,创业难度加剧,只有把成本降下来,吸引更多心怀创业梦想、向往深圳的年轻人到这座城市来,才能注入新生力量。没有千军万马的创新创业,哪来凤凰浴火重生?”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

  深圳要担当稳住 全国外贸基本盘大梁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疫情的多重考验下,深圳经济增长承压,从全年6%的经济增速目标来看,后三季度面临较大考验。”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从供需、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头部企业、消费、外贸、基建、房地产、财政、金融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深圳经济金融形势。他认为,今年后三季度,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仍将持续,全市经济稳增长面临较大的考验。“迎难克坚,方能先行引领,建议深圳要继续强优势、补短板。”

  丁安华建议,首先,要鼓励制造业创新,强化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融合深圳的制造基础和创新生态两大优势,鼓励生产性制造业创新。加快构筑科技创新生态,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等加大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大产业培育力度。

  其次,要深挖城市特色,补齐消费短板。重塑城市品牌,通过打造一个国际化、年轻化、有亲和力的城市品牌形象,吸引各类消费人群和创意人才。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新消费场景和基于本土需求的产品创新,激活本地消费。

  第三,要拥抱新发展格局,稳住外贸强市地位。深圳要担当起稳住全国外贸基本盘的大梁。抢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把握RECP政策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强化深圳在全球产业链、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第四,强化政策引导,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浇灌。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鼓励银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加快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缓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银行探索投商行一体化,促进科创型企业发展壮大。

  丁安华还提出,深圳今年后三个季度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必须加大力度,梳理已经完成立项和资金准备的项目,尽快推动基建项目的投资增长。“深圳基础设施建设一季度欠账太多,要夜以继日,追回速度。”丁安华说。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数字战略和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

  经济稳增长需采取 非常规手段非常规战略储备

  “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深圳要看到经济发展形势的紧迫和严峻性,用非常规的手段、非常规的战略储备,推动经济稳增长。”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数字战略和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说。

  “过去我们说,企业要找市场不找市长。但我现在想说,市长要找市场,帮企业找市场,帮助企业解决供应链、产业链的梗阻。”曹钟雄表示,当前,政府要下场,贴身服务为企业分忧,同时各类政策要前置,把未来的储备政策往前推,不能等着问题出现再推政策。

  具体而言,曹钟雄认为,政策要前置发力,政府要贴近市场,重点关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紧张问题,并提出了五个提升:

  一是抗冲击能力提升。面对疫情,要做好方舱等防疫设备的储备,调控当前的防疫政策,做到隔离人不隔离区域,隔离员工不隔离生产线,同时做好防疫物资的储备。

  二是抗打击能力提升。要转变供应链政策思路,应对大国博弈的供应链打击。要培育国企供应链投资平台,定期组织国际需求和原材料采购对接,在国际市场开展供应链投资活动。将过去的企业补贴一部分资金调整到产业链供应链国际采购中来,向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倾斜,搭建国企采购平台,集中采购投放深圳企业和市场。此外,以“建设保障房”的力度和决心,规划建设大规模的产业园区,降低企业成本。

  三是内循环能力提升。曹钟雄认为,不能简单发放消费券,促销费政策应该转换基调,积极应对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带动产业链发展。他建议,可逐步放开购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逐步有节奏地放开购房限制。

  四是外循环能力提升。曹钟雄提出,外循环政策应当调整重点,应对企业创新资金需求,因为科技创新企业需要国际消费市场,更需要国际金融市场。他建议,政府在海外市场发行债券,为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争取现金流;发挥深创投、深投控等国企平台作用,培育一批真正的“类淡马锡企业”,为深圳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撑;加快培育一批能够与亚马逊媲美的国际平台,为企业创新产品开拓新通道。

  五是政策宽松度提升。曹钟雄认为,要有效应对经济疲软困境,应全面梳理过去从生产到消费流通领域的紧缩性政策,逐步向中性政策、宽松性政策转型,让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缓冲空间。同时,要建设最适合前沿创新落地的城市,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集聚新一轮的全球创新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