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
立足大湾区 再创新辉煌

发布时间:2024-11-21

  南海之滨,珠江之畔,中山大学今年11月迎来建校100周年。

  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持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的办学宗旨,与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向同行,深度参与国家革命、建设、改革进程,发展成为学科齐备的综合性大学。

  新时代新征程,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力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育学子,立志做大事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中山大学师生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中国人,他的事业必须在祖国生根。”这是中山大学教授陈心陶生前说过的话。20世纪50年代,面对肆虐的血吸虫病,他走遍广东各个疫区,助力广东率先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如今,“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已成为中山大学师德师风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后来者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20余年来,中山大学医科的医疗专家们,多批次“组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新疆、西藏。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几个藏族孩子出生时,都是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藏医生刘颖琳主刀剖宫产手术。2016年7月3日,援藏工作第一周,她即完成了仲巴县历史上第一台剖宫产手术。如今,她已为当地培养出一支“技术硬、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1928年,完成我国首次对西沙群岛的实地科学考察;1981年,建成我国第一座两吨的室温引力波探测天线系统;1999年起,陆续选派26届共381名学子分赴青海、西藏、云南等地开展支教……翻开中山大学百年校史,一个个“立大志、做大事”的故事,被编入学校“大思政”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将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思政课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受教育、长才干。

  驻村帮扶5年,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博士杨兵,将毕业论文写在了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从2018年开始,他的导师保继刚探索实施“阿者科计划”,一批批学生来到山村,为当地蹚出了一条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路子。

  “我深刻感受到当一名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的价值。”杨兵感慨。

  做学问,服务国家战略

  “新的南美白对虾虾苗已经‘游’出国,技术输出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建国深耕海洋牧场,钻研南美白对虾养殖,创新的生态防控技术将对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率从50%降至2%以下,与企业联合培育出2个抗病毒和抗细菌病新品种……

  今年5月,中山大学成立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示范基地,组织10个学科、20个学院支撑广东省海洋牧场建设。

  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规划建设新学科、新院系。“我们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创办新工科,围绕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创办新医科,瞄准粮食安全创办新农科,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组建大海洋学科群。”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说,中山大学已经形成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曾木圣在鼻咽癌防治领域深耕30多年,带领团队建立起一套准确预测鼻咽癌临床预后的模型,研究成果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获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通过与企业合作,我们研发鼻咽癌预防性疫苗并实现了转化,目前正进行临床验证。”曾木圣说。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可降解塑料、眼科手术机器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疫苗……随着新学科发展,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科研新范式。近年来,中山大学与广汽、华为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50个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年度科技合作企业已有1150家,年均签约16项千万元级校企科技合作项目。2023年,学校转化专利500余件,是“十三五”期间年均数量的近10倍。

  办学校,建设世界一流

  一个新发现,让中山大学青年科学家王猛成为全球超导研究领域的焦点。

  2023年7月,王猛团队在《自然》杂志刊文,宣布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中山大学和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的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让我们有了开展高温超导机理研究的条件。”王猛说。

  中山大学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以重大科技设施集群为载体开展“产教研协同式”培养,厚植拔尖创新人才生长土壤。

  ——向海洋进军。今年夏天,30余名来自多所高校的科考队员搭乘“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船抵达北冰洋中央区,开展中国高校自主组织的首次北冰洋科考活动。“中山大学设计打造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珠海云’号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等海洋科考利器,助力祖国向海图强。”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说。

  ——向太空探索。在位于珠海市凤凰山顶的中山大学天琴激光测距台站,中国自主开展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正有序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天琴中心主任罗俊介绍:“‘天琴二号’技术试验卫星正在研制中,预计2026年升空。”

  ——向AI前沿突破。在由中山大学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新一代国产超级计算系统“天河星逸”飞速运转。“我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15个分中心,并成立粤港澳超算联盟。目前,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已成为全球系统利用率最高、用户数量最多、应用领域最广的超算中心之一。”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说。

  目前,中山大学共建设了4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和260个省部级平台,自主设置9个二级交叉学科和一批跨学科课程模块,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正式校级合作关系。

  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山大学聚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等智库平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文化工程,在历史人类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心性现象学等领域成果斐然。

  “中山大学将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力量。”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