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如何“一体化”?

发布时间:2020-11-10

  深中一体化再次成为中山朋友圈的热词。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再次提到省政府关于深圳、中山两地一体化发展的有关规划。

  这是继今年6月省发改委答复省人大代表梁士伦有关建议之后,又一次将深中一体化放到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1周年、深中通道建设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之际,深中协同发展走到了新路口。省政府明确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并将深圳的“西协”和中山的“东进”纳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范畴,对中山来说也是一个“礼包”。

  机遇触手可及。但挑战,也不容忽视。

  打开一个全新的产城空间,对中山来说不仅考验眼力,也考验承接力、竞争力。

  一、怎么一体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在国际上最具有影响力并且最为常用的经济学理论,是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中心-外围”模型,以此展开产业集聚与分工、空间布局与土地配置等问题的研究。

  换句话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流逻辑,是基于城市间比较优势的互补原则。这涉及到产业布局、配套衔接等多维度的协作,广佛、深莞之间的合作都是例子。

  根据省政府公开消息,有三大动向是值得关注的:

  其一,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力在提升。数据显示,去年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总和超805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7.3%。这其中有个趋势是深莞惠的抱团发展和产业集聚,这三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长期位居全省前三强,竞争力在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基础元器件等领域尤为突出。

  其二,深圳释放的产业协作空间正在扩大。从深圳释放的信号来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政策正在持续加码,这将为其产业走廊的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些产业包括了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工程车等,目前都有扶持政策加码,并且都有一个产业延伸的积极信号:和珠江西岸城市共同谋划产业项目,一个“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产业链分工和协作体系,有望跨越珠江两岸逐渐铺开。

  其三,跨江通道的建设正在缝合空间距离。跨江通道的是聚合大湾区城市群的加速器,也是重塑产城空间、重构产业布局的前提。梳理近几年来全省的大交通项目,有一个重要的特征不容忽视,那就是“跨越珠江口”的超级工程。除了目前已经通车的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和港珠澳大桥,还有广深港高铁项目。目前正在推进的,还有以下几个大项目:

  深中通道,计划2024年建成通车;

  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跨珠江口隧道,今年7月正式开工,计划2025年年底建成通车;

  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计划2021年通车运营。

  另外还有列入计划的:

  中南虎城际,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近期建设项目;

  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远景展望线;

  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连接中山和珠海,最近两市均已启动前期工作。

  从世界湾区发展的轨迹来看,跨海、跨江通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加大湾区城市群的集聚力度。上述跨珠江口通道的规划建设,也将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深圳“西协”,中山“东进”

  手握深中通道这张牌,中山对接东岸的迫切性日益强烈。

  显而易见,深中通道这一直连珠江东两岸的跨海通道开建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来自民间的期待,表现得都非常积极。笔者留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深中通道立项前后三个月内,中山周边城市主动与中山市签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协议,跨区域的干线路网、轨道交通项目进展,很快多了起来。

  区域间的协作也水到渠成。

  在深中通道的东岸,深圳市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透露了加大“西协”步伐的信号。“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客厅’”“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好的技术、最优的方案、最精细的管理,加快前海城市新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光明科学城、大运新城、宝安中心区等片区规划建设”。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指引,制定城市设计指南和工程建设导则,打造国际一流的时代精品、城市杰作。其中,前海城市新中心、宝安中心区等片区的规划建设,就位于深中通道东侧。

  在深中通道的西岸,也是在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释放“东进”信号。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参与大湾区建设,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民众镇等东部沿海地区,显然被赋予“打头阵”的角色。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翠亨新区起步区的规划几经调整,在2019年公布了最新版本。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原有的用地规划、功能片区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比如,在原有的规划中,马鞍岛中部规划为“依托英皇集团全球华人文化村项目的多元服务中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东对翠亨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发生了转变,其中,马鞍岛中北部地区由原来的产业用地为主,调整为以新型产业用地、综合服务、科创研发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域;另外,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东南侧物流—工业混合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先进智能产业区也进行了用地调整,东部沿海的工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

  上述改变,无不体现着对深圳尤其是前海、宝安等片区功能规划的呼应。

  三、环深地区的最大产业平台来了?

  今年,中山对接深圳的力度再加码。

  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透露,中山将谋划布局七个重大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也就是说,中山将重新梳理近三成的土地来参与“双区”建设,其中三大核心平台270平方公里,占七大平台面积的57%,占全市面积的15%,目标直指对接珠江东岸尤其是深圳的产业。

  这样的力度,在大湾区城市中也是少见的。

  但也要看到,对深合作这道考题,“双区”机遇下,大湾区城市都在“抢答”。向珠江口靠拢、积极对接珠江东岸的珠江西岸城市,近年来也逐渐发力。

  江门、肇庆两市,规划建设14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这里边还有省级产业共建财政资金的支持。近三年来,省政府引导342个珠三角优质企业项目落户两市转移工业园,推进园区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快速发展。其中,江门市依托广海湾、银洲湖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透露的信息,2019年上述产业园引进广州、深圳超亿元项目39个,投资额达209亿元。

  中山的独特优势在哪儿?今年6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366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对于省人大代表梁士伦提出的关于建设深中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省大湾区办在经会省有关单位意见后,进行了答复。

  答复函认为,建设深中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省发改委将结合大湾区发展规划布局、产业分工、区域协作等方面对深中两市的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对接深圳,中山不必囿于“合作区”概念,应该用更创新的思维去答好这道考题。林江认为,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山、深圳地理上也是不相连的;对比惠州、汕尾、河源等地,中山市目前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也存在土地碎片化、大片土地整合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山东部临深片区,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发展示范区,难免落入俗套。

  林江建议,中山可尝试用创新的合作模式、理念,通过“云中漫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推进深中同城化。倘若在云计算、大数据的背景下,整个中山都能与深圳进行产业对接。拥有专业镇经济特色的中山,以镇区特色产业项目为基础、依托,与深圳紧密对接,或许能推动深中进一步融合发展。

  “与其划定一个地理上的区域,发展示范区,我认为调度全市各镇区的优势资源、产业项目与深圳点对点的‘云对接’,对深中融合会更为有利。”林江说。

  “抢答”赛,考验的是“快准狠”。深中一体化趋势下,期待对岸中山,交出精彩答卷。